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九旬院士林皋:共和国大坝抗震事业的“拓荒牛”
首页> 科技频道> 科技人物 > 正文

九旬院士林皋:共和国大坝抗震事业的“拓荒牛”

来源:科技日报2025-03-25 09:10

  【弘扬科学家精神】

  ◎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于舒雯

  三张斑驳书桌、四个文件柜、层层叠叠的书籍手稿,笔尖沙沙划过草稿纸……在一厚摞文献后面,9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抗震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林皋正伏案疾书。

  在案头,1977年版远东英汉大辞典的书脊早已开裂,压着他近期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的全英文报告;保温杯旁散落着剪报,白鹤滩水电站的新闻旁批注着密密麻麻的公式。林皋院士的“抗震人生”已超越物理维度——那些镌刻在共和国大地上的水利工程,既是科技的丰碑,更是一个科学家用生命夯筑的精神长城。

  岷江逆行 一生诠释科研报国初心

  2008年5月,岷江峡谷震颤未息,一叶冲锋舟在浑浊江水中艰难穿行,山体滑坡的碎石还在砸向156米高的坝顶。“再近些!”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冲锋舟上,他半个身子探出舟身,紧盯混凝土面板上狰狞的裂缝——那是汶川地震留给紫坪铺大坝的伤痕。

  地震发生后,林皋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四川水利水电建设发达,大坝众多,关乎成都平原百姓身家性命和千万亩良田,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我是做工程抗震研究的,必须要到一线去!”当时79岁的他,第一时间应邀加入水利部集结的专家组,紧急前往灾区紫坪铺水库勘查大坝震害情况。

  当众人为“无垮坝奇迹”庆幸时,老人却保持严谨再三强调:“必须抢在汛期前修复破损!”震后一年间,他带领团队六次亲赴灾区,参加四川水利工程的灾后勘查修复工作。

  这位在废墟中躬身记录的老人,将中国大坝的抗震智慧镌刻在世界工程史册上。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和专注,贯穿了林皋整个科研生涯。

  1949年10月1日,林皋在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科研报国”的信念如同一簇火焰,在他心中永久点燃。“我立下誓言,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报效伟大的祖国。”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他们用一年时间验证了坝顶挑流方案的可行性,攻克了我国第一座双曲拱坝——广东流溪河坝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为坝顶挑流方案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如今的流溪河工程顺利通过多次泄洪考验。

  林皋创造的“高光时刻”不胜枚举:1972年,在吉林白山拱坝的抗震试验中,他与相关团队将我国大坝模型抗震试验技术推向了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他参与编制的我国首部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让复杂地基上核电站抗震适应性分析的研究突破行业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严谨治学 不断攀登更高科学山峰

  在林皋办公室东南角那排玻璃书柜里,整齐排列着1981年以来,他培养的100余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对于每一本论文,大到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他都严格把关修改。

  “导师给了我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两把金钥匙。”现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闫东明教授至今都记得,林皋赶在出差前帮他逐字逐句修改论文的场景。

  “每到关键时刻,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请教导师。”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复明一说起自己的导师,语气中满是尊敬。虽年事已高,林皋还是会经常应邀和王复明团队作交流,对他的研究项目给予建议和支持。如今,王复明继承了导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带领团队专注于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对此,林皋欣慰地说:“时至今日,我国已从筑坝大国转变为筑坝强国,许多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很欣慰看到年轻一代带着我们的理想,继续向更高的科学山峰进发。”

  2024年,在“比例边界有限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林皋用流利的英语作完报告,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展示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称为“东方智慧的结晶”。

  国际大坝委员会大坝抗震专委会主席马丁·威兰曾评价林皋:“所有重要的领域他都已经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研究,如果没有这些进展,将很难想象能在中国和其他强地震活动区建造众多巨型大坝。”

  如今,林皋仍在从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的规范修订工作。“为什么我一把年纪了还在搞科研呢?就是想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多做一点工作,再做一点贡献。”采访结束时,林皋的感慨铿锵有力。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飞阅中国|美丽的河套灌区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
2025-05-29 08:51
方案提出,到202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业发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全面覆盖,形成100个以上典型场景解决方案。
2025-05-29 08:50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可以在生物体内发生,但又和正常生物过程互不干扰的化学反应。
2025-05-29 08:48
围绕计量测试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集中重点单位、强化协同创新,大力推进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攻关。
2025-05-29 08:47
研究发现,温室内的湿度变化首先为病原菌孢子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025-05-29 08:21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加载更多

OSZAR »